光阴流转,提灯由于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来到今日的日本各地依然有很多的老铺在传承着,其中尤以八女提灯、小田原提灯、岐阜提灯、赞岐提灯最为闻名。
八女提灯手绘职人
岐阜提灯运用产地岐阜地名,古时是良质和纸与竹的主产地,被称为美浓之国。在18世纪有着良好原材料供应,手工业发达的岐阜开始制作提灯,薄纸细骨,作工精良的特点经受了市场检验。江户时期,在提灯白色和纸地上描绘花草,被京都的公家所颂扬。用于中元照明和日用装饰,七夕时掌灯悬挂也变的风行。当时经济交通的发展不完善,因此还没有得到更大的普及。一举成名还是在日后,明治十一年(1878)的十月,当时的明治天皇去东海北陆地区巡察,一日住宿于西本愿寺在岐阜的别院,岐阜用表现当地主要特色的岐阜提灯进行装饰,供天皇观瞻受到欣赏,从此岐阜提灯盛名不衰直至今日。
与八女提灯的简朴所不同,赞岐提灯色彩绚烂装饰十足,这和从中国传承而来不无关系。赞岐提灯由弘法大师空海将制作技艺带到香川县,遍走德岛,高知,爱媛以及香川八十八处寺院,这巡拜四国八十八所的路线成为追随空海大师脚印的修行。因此利用野山竹做骨架,装饰着沿线诸多寺院特有的图案与纹样,模样艳丽,折叠便捷成就了岐阜提灯的原型。山紫水明之地的岐阜,连续日本传统美,以及手工艺人精湛的技艺,造型柔美清凉感漫溢,受到大众的喜爱,在中元盂兰盆节广泛被运用,并成为夏日纳凉的装饰。
到了天正文禄时期(1573-1596),可携带的灯具被赋予了更多的风行元素,伴着灯具种类和用途的多样化,在提灯上描绘家纹以示区别,也出现了职业更换桐油的匠人,随后专门消费销售的提灯屋也应运而生。脱离了单纯工具的提灯,担负起承载日常生活习惯,宗教制度信仰,文化艺术的重任,构筑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提灯家纹
到了江户时期,人们出行范围不断扩大,开始风行携带方便的提灯。在提灯的火袋上进行题字描画家纹的作业演变成专门的职业,而运用的文字也为江户文字中的一种。
勘亭流的名字被很多对想象有爱好的朋友所熟知,原本是落语歌舞伎等传统艺能书写看板用的字体,冈崎屋堪六于安永八年(1779)想象,名字取自他的名号堪亭,后来成为狂言这一传统艺能的台本专用字体。寄席文字俗称橘流是传统说书落语为了招揽宾客前往观赏,制作宣传小页运用的文字,字形间距都有考究,与勘亭流同为提灯文字的始创,看来当时广告宣传就已兴盛了。笼文字的比划浑厚,略微四方的特点,是反白想象的常用字体,有时也仅作轮廓线来运用。须文字如同胡须在字尾处,常被用在日本酒的瓶贴,是酒铺喜爱的字体,寿司店,鳗鱼店等其他商铺也用作商号招牌运用。相扑广告的看板上运用的相扑文字,由当时的职业看板想象者根岸家始创,形成与相扑相当的强有力的字体,为此被叫做根岸流文字。笔划转角四方的粗体字被提灯所专用,除此也用于印章制作。
说到产地不得不说说传承至今并不断创新的老铺。
创业于元禄三年(1690)的迁仓是日本最为古老的店铺之一,在京都以制作提灯、和伞为主。先辈的浅井长政战败于织田信长后携家眷流落于今日的京都山科区并安定下来。长政的子孙山城屋甚助从山科又搬往京都,居住在建仁寺附近,取屋号山城屋以制作贩卖和伞为计,成为初代创始人。随后明治初期又迁移到如今的河原町现址上。由于和伞的原料和提灯相似,明治后期到大正初期,第十三代家业连续人的迁仓达夫开始提灯的制作和贩卖,并延续至今,现在的迁仓同时制作提灯、和伞双翼齐飞。
Isamu NOGUCH想象的AKARI(明)系列
离开京都我们再去岐阜看看当地的提灯老铺。明治初期(1891)一个叫做尾关次七的人,在经营杂货铺的同时,兼做提灯的制作销售,这便是尾关的开始。到了明治二十四年,第二代连续人袭名次七,潜心专营岐阜提灯制作和贩卖,对于新的想象加工技艺颇有见解,不断推陈出新,符合时期潮流的色彩与想象深受好评,其中当属与当代艺术家Isamu NOGUCHI的合作AKARI(明)系列对后世的影响长远。早在昭和二十八年(1953)东京和大阪举行了初次的AKARI展,Isamu NOGUCHI之所以为提灯取名为AKARI,因为明这个字,是阳光与月光照射进屋内的意思,为现代人机械般的生活方式中,添加自然的元素。透过和纸漫射于房间内的柔和光芒,满意现代人内心对自然的渴望。相对玻璃和塑料制品,这种自然的纸、竹木制品,也能体现自然至美。从制作初期至今,不断更新进化,AKARI系列有着将近100多个作品诞生,装点我们的生活。
MIC*ITAYA想象的抽象不规则提灯
离开岐阜去看看出现新气象的提灯。庆应元年(1865)茨城县水户市诞生的水府提灯老铺铃木茂兵卫商店,从新的视点出发,复苏日本传统,面向未来向更广阔的世界传播自己的主张。视觉艺术家MIC*ITAYA一改以往提灯中心对称的造型结构,创新的想象出抽象不规则布满现代艺术感的提灯,诞生出亦古意新的照明器具。
古已有之的传统美为现代苏醒,传统的祭奠仪式运用的提灯,随后融入现代生活,魅力不衰不减,变化的是周遭的环境,不变的依然是内心的柔和与暖和光芒,隽永有力地雕出刻刻人生,有如人生旅途中指引我们微笑面对的方向。
查看更多关于【日本文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