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日电 动漫作为文化的“一面镜子”,受到各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喜爱。《哆啦A梦》《灌篮高手》《海贼王》等日本动漫经典之作,成为不少中国观众的童年回忆;《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等优秀中国作品也对日本动漫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日本岩波书店前总编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外籍专家马场公彦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动漫如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过去多年来,不少日本动漫作品受到中国观众喜爱,您认为这背后有哪些原因?
马场公彦: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交往悠久,有相似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环境,而欧美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与东亚地区有很大不同,因此相较在欧美,日本动漫在中国更受欢迎。
对我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日本漫画被比喻为“三点钟的点心”。小学生下午三点放学回家后边吃点心边看动漫,这样的“童年味道”让人既开心又回味,类似情况在中国学生群体中也非常普遍。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爱好、兴趣和关心的事物并不因其民族、国籍的不同而有太大差异。《哆啦A梦》《海贼王》《名侦探柯南》等日本动漫在题材、内容等方面展现了热血、可爱、悬疑、有趣等多种元素,这是它们受到中国小朋友喜欢的原因。
2012年9月,名为“哆啦A梦诞生前100周年纪念”的展览亮相北京,参观者在展厅内漫步欣赏。中新社记者 侯宇摄
同时,日本动漫也吸引了一些成年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这反映了中日两国在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共通点。支撑中日文化消费的城市中产阶级在生活方式、消费行为方面比较接近。两国还有相似社会环境,出现了晚婚、单身、丁克等类似的现象,也都面临老龄化等问题。这些共同因素使得两国年轻人容易产生共同的动漫“语言”。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动漫的影响?中国动漫近年来持续走进日本,日本观众反响如何?
马场公彦:我认为日本人必须更加意识到来自中华文化和中国动漫的影响。中日两国文化渊源深厚,1983年创作的日本漫画《北斗神拳》明显受到1973年李小龙功夫电影《龙争虎斗》的影响。以中国《三国志》为题材,日本漫画家横山光辉创作了漫画《三国志》,对中国历史造诣颇深的漫画家诸星大二郎创作了漫画《西游妖猿传》。日本知名动画导演宫崎骏曾说,他受到取材自中国传说故事的动画《白蛇传》的启蒙。在日本被誉为“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则深受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片《铁扇公主》的影响,并创作了以《西游记》为题材的动画《悟空大冒险》。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动漫有其优秀传统。与西方迪士尼动画不同,中国很多经典动漫作品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品整体而言非常出色,背景画和人物造型蕴含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戏等传统艺术精华。该厂1963年摄制的水墨动画《牧笛》,对农村宁静的风景进行了细致描绘,我第一次看到感觉十分惊艳;该厂1983年制作的动画《天书奇谭》,以传统水墨画为创作背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让人觉得既滑稽又有点超现实感,奇趣唯美堪称绝佳;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中亦有大量京剧配乐。这些作品都代表了中国动漫创作的高峰,是宝贵的历史文化“矿藏”。
2020年,《大闹天宫》综合原画展在上海中心亮相。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摄
当前,中国动漫处在急速发展期,市场更加多元,一些新近作品受到日本观众欢迎。中国动画《天官赐福》已于2021年在日本播出。动画片《盗墓笔记》《一人之下》《罗小黑战记》的日语字幕版、配音版在日本也获得好评。
一方面,中国动画受到美国好莱坞电影、日韩动画的影响,制作技术提高,行业人才日益丰富,另一方面也应继续从自身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
中新社记者:我们注意到,以体育漫画为代表的不少日本作品反映社会发展进步,鼓舞人心,但同时一些作品也存在暴力、色情等情节,对青少年成长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马场公彦:日本的少年漫画作品主要由体育类、搞笑类、超级英雄科幻类三种主题组成,其中体育漫画是日本的代表性漫画。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体育漫画的题材逐渐从棒球、足球、篮球转变为摔跤、拳击、空手道等格斗竞技,题材和内容越来越广泛,从为团队胜利而自我牺牲的精神美化,转向追求胜者为王的竞技精神和英雄主义。比如,《周刊少年Jump》作为日本发行量最高的连载漫画杂志,以“友情、努力、胜利”为三原则,通过体育对三原则进行通俗易懂描绘,给读者带来了很多积极正面影响。
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漫画确实存在暴力、色情等问题。我认为有两点主要原因:一是日本文学对性描写有着较宽容的传统,二是缺乏禁止此类漫画的法律手段。即便漫画中有反道德的描写,除非造成了名誉损失、个人信息泄露、对特定人物或团体的歧视助长等侵害,否则禁止的法律手段很少。一些学校制定了校规,禁止带此类漫画进入学校。还有地方自治体制定了条例,对其进行限制。这类漫画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形成粗暴的人格,并可能引发犯罪,应当通过更有效手段予以杜绝。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动漫对中日人文交流能做出怎样的贡献,对两国未来动漫合作与交流有何期待?
马场公彦:在中国大学的日语专业,不少学生因喜欢日本动漫而有志从事日本研究。在我任教的北京大学中,一些学生参与了北京冬奥会日语口译工作,帮助搭建了中日两国沟通的桥梁。从这些方面讲,动漫已经为中日人文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2019年6月,“中国动漫日本行—从水墨中来”展览在日本大阪开幕。中新社记者 吕少威摄
未来,我认为应对漫画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例如,为什么该漫画在日本很流行,它的魅力在哪?为何一些漫画在日本很流行,但在国外不流行?这些课题对文化研究十分重要。
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在很多国家,文化的影响力无法打破国境、民族、历史等因素的限制。应当超越简单的个人喜好层面,把漫画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深度探求,希望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能成为出现这样变化的时间节点,中日两国应共同推动东方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动漫是多人参与的集体艺术,中国有很多具备充足人力、资金和强大组织能力的公司,日本在动画制作方面有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两国应当加强联合制作。事实上,《不射之射》就是中日1988年联合拍摄的木偶动画片,由川本喜八郎亲自制作片中的木偶并担任导演,属于中日合作经典案例。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两国合作的优秀动漫作品诞生,也希望这些作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观众的喜爱。(完)
受访者简介:
中新社记者 朱晨曦 摄
马场公彦,1958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伊那市,岩波书店前总编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外籍专家。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科学术博士。1989入职岩波书店,先后任《思想》编辑部编辑、《世界》编辑部编辑、学术一般书编辑部主编、编辑局副部长、总编辑。2019年退休后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外籍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东亚研究、中日关系研究。著有《围绕<缅甸的竖琴>的战后史》《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从日本战败到中日复交》《现代日本人的中国观》《播种人:平成时代编辑实录》等。
查看更多关于【日本新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