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日语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东大研究生:中日高等教育之我见

出国留学  2015-05-11 17:532910

点击查看日本留学魅力专题>>

作者简介:苏菲,国内某知名高校本科毕业,东京大学建筑计画硕士,现居东京。

要想知道中国和日本的大学究竟哪一方更好,笔者认为,首先要回答的是,好大学的定义和标准是什么?目前市面上流传的各种排名所选择的评判标准及其权重各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用学术水平来衡量。这其中,诺贝尔奖得奖人数可作为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参照。

日本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数以及大学机构:

【自然科学系】总计16人
京都大学(旧京都帝国大学) - 5人
東京大学(旧東京帝国大学) - 4人
名古屋大学 - 2人
東北大学 - 1人
北海道大学 - 1人
東京工業大学 - 1人
旧制長崎医科大学 - 1人
神戸大学 - 1人

其中,15人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是博士称号。而这之中又有2人的博士称号是在美国的大学获得,另12人则在日本本土获得。另外,有3人是在日本以外的研究机关所属之时获奖。也就是说至少也有9个人是在日本接受高等教育并在日本做研究后获得的诺贝尔奖。

【人文・社会科学系】总计 3人
東京大学(東京帝国大学含) - 3人

当然,我也同意,学术研究这个标准,和大众的认知虽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但也略有偏差。毕竟不是每个人上大学都是为了读博士搞研究的。因此,在此,我将“好大学”的标准定义为:能使得每一个进入该大学的学生或研究者在自己擅长或者想要发展的方面获得更多培养和成果的大学。

那就不得不从头说说日本教育的特点了。

日本的教育选拔方式也是应试教育。虽然和中国一样,近年来学习美国而在高中教育模式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说采用自由选择的学分制等),但以大学入学考试定胜负这一点还是没有变的。不过,大学以前的基础教育,日本和中国绝对是相差甚大的。

在日本,学校除了传授基本知识,主要是作为培养学生全面能力和人格的场所而存在的。虽然老师讲课也涉及考试,但抓得不是特别严。学生基本在下午3、4点之后就结束课程,参加各种社团。学校也会不时举办各种活动,例如远足,学园祭等等。所以,在有应试的日本,“抓学习”这一项任务就落到了“塾”的头上,也就是课外学习班。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应试期之后就会逐渐淡出社团活动去参加学习班培养考试技巧。当然,这也造成了一个日本人觉得是弊病的现象:上得起高价学习班的,也就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更容易升入好大学,因此造成了穷人家的孩子机会变少。

反观中国,学校其实承担了“塾”的义务。我们也有课外学习班,但是学校的学习本身就足够繁重,而且显然比课外班的更重要。至于国内初高中的放学时间,自不必多说。近些年学生们的负担已经超乎想象,笔者一个表妹,中考刚结束居然考上的高中就要留假期作业,让人叹为观止。

那么进入大学之后又是什么样的呢?日本大学的本科教育的确完全没有美国那样严厉,甚至可以说“水”得很。无论是东大、早稻田,还是其他学校,本科阶段甚至不听课也能拿B有时候还能碰个A(编辑注,不过一般日本大学A=3.0,B=2.0,S或A+才为4.0)。除非完全不去上课不交作业不参加考试,才会是成绩无效。而这个成绩无效和考试不及格还不一样,是不会反映在成绩单上的。许多日本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只看成绩单而不关注GPA,这就导致很多人在觉得这门课拿不到理想成绩的时候就干脆放弃这门课的学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认为,首先,这符合日本一贯的教育习惯:“学生的能力不是从上课和GPA搞出来的。

中国的本科教学基本上是为了“为祖国培养能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有用人才”。别笑,这句话的实质意思是,本科教学就是为了让你毕业就能工作,以实用为主。而日本的本科教学,则以“综合教养”以及“对专业的初步引导”为主。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延长,又努力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初步知识,把一部分立志继续做研究的人引导到硕士博士阶段。比起传统上课,更重视实践课程以及在研究室和社会实践中获得能力。

并且,可以这么说,日本的大学已经走过了迷茫期,发展到了比国内更为成熟的阶段。

举个例子,我所在的国内本科大学,建筑学是五年制。并且是实打实的五年,也就是从第一天入学,就开始全面进行建筑专业的相关训练了。而东大呢,除了一些特殊学科如法学,医学等,几乎所有同学入学之后都是先呆两年“教养学部“,类似于复旦大学的第一年文理学院。大部分人一开始都是不分专业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各种社团活动、论坛、学生组织。也就是说,东大的建筑系,实际上真正学建筑的时间只有两年。为什么日本却能培养出那么多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年轻有为建筑师呢?

其原因在于:

1.老师不教没用的东西。(以建筑为例,教授们不在乎手绘的线抖的好不好看,渲染出来的建筑牛不牛,画图方面只指点如何让他人看懂自己画的东西,主要重视想法的逻辑)

2.想法相对成熟不浮夸。

3.鼓励支持学生的一切想法。

我认为,所有艺术类学科都非常难教,因为它不像物理化学有着非常明确的体系,以既定的知识为主。艺术品的好坏与否本身就是很模糊的事情,没有统一权威的教科书。因此这类学科教得好不好可以说全看老师,更能反正一个大学的真实水准。在国内,由于急功近利,艺术类学科教育很难走对路子。老师说话绕弯,学生学了几年了仍不明就里,再加上比较浮夸,大部分人渐渐就失去了兴趣。建筑系最常见的就是老师今天点评,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甚至从想法开始就鄙视你,你照做了,下次照样说改完的不好……这种教育体制下,最后出师的只有两种学生:完全不听老师话的学生和完全听老师话的学生。完全听老师话的学生,会投其所好,作品老师愿意看,且符合流行。但依照他们的能力,就业后只适合去画施工图或者做千篇一律的渲染图,平面图,而无法和国际接轨的。这类学生尤其在普通院校的建筑类专业大量存在。不听老师话的学生,本身就极有天赋和热忱,理解力极高。但这样的学生做出的成就,又与老师有何干系?

而日本核心的几门设计课程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教法。老师不会推翻你的想法,而是站在你想法的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推动你把这个东西做下去。我看过很多大三学生的作业,想法可谓天马行空,甚至可以说幼稚(但仍有逻辑思维,考虑构造和其他因素的,并不单纯拍脑袋),但是到了大四,都齐刷刷蜕化成优秀的作品。

现在国内真正的好老师其实也不少,但从比例上还远远不够。关键是有理想去研究教学的老师太少了。不好的老师,就只能照本宣科;让他教书本上提供不了的知识,就开始误人子弟了。固然,从国情角度我们国家有其特别需求,让全体艺术类院校一下子都变成日本大学那样也不现实。大学的教育必然是跟整体社会环境挂钩的。但是随着我们逐渐有余力去重视教学,它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比如我很高兴听到自己本科专业的一些教学方面的新进展。在学校采取了一些改革尝试之后,每年申请到美国牛校的学弟学妹更多了。

现在还遗留着的一个问题就是:本科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并不是太忙的同学,都干什么去了?

人家可不是天天蹲宿舍里打游戏去了。

如果你能来日本学习,就一定能体会到,无论是校园里还是社会上,各类活动实在太多了。甚至几个留学生就能组织起个小团体,申请个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然后就可以有模有样的开展社会活动。从兴趣,到志愿者,到竞赛,到创业。如果你不是苦心做研究的性格或者每天在家里打游戏的类型,就一定能自然而然接触到日本社会和各个阶层的人。可以说,日本的大学校园和社会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像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这类私立学校的学生更是活跃,在校自己创业的人非常多见。
当然,我们大学也有自主创业,或在大公司实习或者怎么样了的牛人。国内的问题在于,有这些成果的仅仅是极少数很积极有想法的人,并不普遍。而在日本大学里就算比较内向的人,至少也会参加个社团、seminar、NPO什么的。他们把社会实践这一块看的非常重,而且一般都是大一的时候差不多选定自己的团体,到第二年左右成为骨干,然后等找工作和学业的压力大了就逐渐淡出。

日本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参加活动之后按部就班地找工作,进入社会。而通过两年学习感觉想进一步做研究的人,就会申请攻读硕士博士。因为没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去读硕博的极少,更多的会选择本科留一年继续找工作。

日本人进了硕士课程,基本就要有跟着研究室做项目的义务。而且因为硕二的人要找工作,写自己的毕业论文,所以项目的主力基本都是硕一。就算没有项目,老师一般也会抓得比较紧。因为每个研究室都有一个或称为seminar或称为组会的教授和全体研究室学生聚在一起开会的活动。这个活动的具体内容根据研究室各不相同,但有一样必不可少的就是每个人要做报告,只是报告频率略有差异。另外老师也会在组会给学生留些作业或阅读材料,目的就是让学生不要懈怠。

这个过程,其实和国内相差不大。主要差别在于:

1.学术求实
写论文的时候我读过很多国内硕士论文,质量惨不忍睹。很少有干货。甚至大部分文章感觉都是四处扒来的,完全没有自己实际的调研数据和分析。
而日本大学虽然硕士没有正式进入学术界,至少写的论文都是有理有据并且有一定发现的。也不乏非常有参考意义的好文章。
这也是和整体学术界的态度和氛围挂钩的。老师的要求、周围的影响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2.交流频繁
国内详情我并不知,但日本大学的学术方面大家都很重视。每天都会有很多不同活动的邮件发来。大到学会,小到研究室几个人都会自己去组织见学(比较正式有学术讨论的参观)或者进行采访。

3.机会更多
大学每年都提供很多很多去世界各国的机会,workshop,并且有独立的奖学金支援这种行为。除了几所比较火的大学,日本人的话基本是想报国外一年交流就能去上的。短期的更有人气一些,不过积极报的话成功率还是蛮大的。

说到底,我认为日本大学先进的本质原因,可以总结为三点:

1.与科研相匹配的民族性格。
不像中国人更看重家庭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享受,日本人对工作的毅力和努力程度简直让人难以想象。难说哪个好哪个坏,但这种毅力和努力对科研无疑是有帮助的。

2.吸收精华而造就的相对较好的运作系统。
学生的选择相对多元化,机会和资源充沛,使得大家能够去做自己相对想做的事情。并且不断努力吸收欧美国家的各种教育方式。很多人都诟病日本人死板不懂变通,但我觉得他们虽然对于新兴事物非常谨慎,但对于已经被证明是好的东西,仍然会积极的去学习。而这些资源真的是因为日本是发达国家才有的吗?国内那些校庆楼、面子工程,动辄花几个亿去投资,难道就不能先把凄惨的学生宿舍改改吗?或者给学生的教室装下空调,给大家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我觉得至少现在,在大部分大学,这都只是态度问题,而不是有钱没钱有资源没资源的问题。

3.积极服务的学校机构和后勤系统。
我认为这一点大概是和国内相差最大的,也是目前国内大学最难改变的。

日本的学校真的是处处为学生着想,且不说办公室老师服务态度多么好这些小事,就拿找工作这一点来说,我在找工作期间就有三个正式学校机构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分别是我所在学院的就职支援室、校留学生支援室的就职支援队伍,以及整个学校的就职支援室。内容包括每周两次的就职seminar,内含讲课和大量练习,还可以随时申请一对一的模拟面试;还有学院整个有一个课程专门面向留学生就职,为期差不多一学期,从零开始事无巨细地讲,还请人事和前辈来传授经验。另外,学校还在校内屡次组织大型的企业招聘会,其中更包括专门面向留学生的。就光找工作这一项,支援到了如此地步,其他方面可见一斑。

我想,中国和日本的大学哪个更好,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第一,谁第二,而在于从良性讨论中收获一些有意义的答案,能指引我们该如何去学习,去进步。

以上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日语翻译学习日语的立场。

点击查看日本留学魅力专题>>

其他推荐:

必知日本人的三大忌讳

日本语言学校DIY申请流程

查看更多关于【出国留学】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更多推荐